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知識匯編之教育與教育學
一、簡述教育的實質。
1、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
2、教育是人類有意識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3、教育是以人的培養(yǎng)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簡述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對受教育者的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著教育影響的人。
2、受教育者——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
3、教育措施(教育影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活動時所依賴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三、簡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關系,以及學校教育如何指導和配合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學校教育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它是主導性的現代教育機構。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和補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教育主要指學校家庭以外的社區(qū)、文化團體和組織、大眾傳媒等給兒童的影響。
學校對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進行指導,使家庭、社會、學校目標一致,相互支持。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形成教育合力。
四、簡述教育學獨立形態(tài)階段的主要特征。
1、教育研究開始擺脫簡單的經驗概括和總結,逐漸發(fā)展到提出一些獨立的理論范疇和命題。
2、教育學逐漸從哲學等學科中分化出來,在學科和內容上走向獨立。
3、出現一些著名的教育論著,形成了較為完整而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大教學論》被認為是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
五、簡述實驗的三種基本方法。
單組實驗法,等組實驗法,循環(huán)實驗法
六、簡述教育學產生與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及各階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答:第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自奴隸社會初期開始,在中國經歷了三四千年。代表性著作包括《論語》、《學記》,其中《學記》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教育論著。西方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包括柏拉圖的《理想國》、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其中《雄辯術原理》被稱為第一本研究教學法的著作。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年齡階段的思想。
第二,教育學的獨立階段。自17世紀開始,1623年英國哲學家培根首次將教育學劃分為一門獨立學科。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該書一般被認為是教育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標志;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該書被西方學者視為“科學教育學”形成的標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等。
第三,教育學的科學化階段。自19世紀開始,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教育學建立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上。考試大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有蘇聯教育家加里寧的《論共產主義教育》、馬卡連柯的《教育詩》和凱洛夫的《教育學》,我國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楊賢江等,其中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的教育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發(fā)表了《教育過程》、蘇聯教育家贊科夫發(fā)表了《教學與發(fā)展》。此外,著名教育家還有根合因、朗格朗、蘇霍姆林斯基、布魯姆等。
七、試比較赫爾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第一,赫爾巴特是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傳統(tǒng)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學》。他試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基礎上建立教育方法論,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教學過程的四階段論等思想,主張教育教學活動中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論。其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國產生深遠影響。
第二,杜威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著名教育家,現代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民主主義與教育》。他反對傳統(tǒng)的教育三中心,主張以“學生中心”代替“教師中心”,以“做中學”代替“教材中心”,以“學校即社會”代替“課堂中心”,以活動課程代替分科教學。他強調兒童學習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的口號。其教育思想對于20世紀教育科學的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
八、比較問卷調查法與訪談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指對所有抽出調查對象提出若干個同樣問題的書面調查材料。在收集資料方面問卷調查法具有簡單易行、省時省力、調查面廣、信息量大、結果真是等特點。訪談調查法是指調查者以談話的方式,向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收集資料的研究方法。使用訪談法可以使問題深入,獲得更為完整的信息,尤其是個人方面的信息,但在時間和精力上代價高昂。
九、簡述傳統(tǒng)教育派和現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張。
傳統(tǒng)教育派主張:
第一,教師中心,即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絕對主導。
第二,教材中心,即以學科課程為中心,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
第三,課堂中心,即以班級授課為主要的教學形式。
現代教育派主張:
第一,學生中心,即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進行,符合學生需要和興趣。
第二,做中學,即強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
第三,活動課程中心,即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設計課程。
十、試述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教育。
古代社會教育的特點:
1、 古代學校的出現和發(fā)展。
2、 教育的階級性的出現與強化。
3、 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現代社會教育的特點:
1、 現代學校的出現與發(fā)展。
2、 教育與生產勞動從分離走向結合,教育的生產性日益突出。
3、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公安備案號:330118020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