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  | 微博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浙江專升本考試網
熱搜: 計劃  2016  杭州  外國語 
微信號:zjzsbkscom
QQ:1540848519
網站首頁
普通升本
招生簡介
招生政策
招生計劃
專業(yè)分類
歷年分數線查詢
考試大綱
資料下載
輔導教材
專升本輔導
升本常識
自學考試
自考簡介
專業(yè)計劃
報考簡章
網絡課件
主考院校
考試大綱
成人考試
考試簡介
招生政策
報考簡章
英語等級
英語AB級
英語三級
英語四級
英語六級
公共英語等級
社會考試
計算機等級
普通話等級
教師資格證
其他等級
輔導培訓
英語三級考試
升本教材
三賢輔導
公益課程
當前位置: 首頁 » 社會考試 » 教師資格證 » 知識與能力 » 正文
2015浙江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模擬卷答案(一)
發(fā)布日期:2015-12-13 閱讀:482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中公教育解析】中國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從西周以后,出現“國學”和“鄉(xiāng)學”,這是比較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說明在西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學校教育就誕生了。

2.C【中公教育解析】教師是履行教育職責的專業(yè)人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是教育活動的執(zhí)行者。學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地組織教學,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3.C【中公教育解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

4.C【中公教育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說認為,教育活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而且存在于動物界。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fā)展的本能需要。

5.A【中公教育解析】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即最近發(fā)展區(qū)

6.C【中公教育解析】師生直接接觸到的教科書是教師教學和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材料。

7.C【中公教育解析】格塞爾認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長規(guī)律的制約,成熟機制對人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

8.D【中公教育解析】“習”和“溫”是復習,鞏固的意思,因此體現的是教學的鞏固性原則

9.D【中公教育解析】對問題的表征分為問題的表面特征和問題的深層特征,其中后者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0.B【中公教育解析】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把課程解釋為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組成,首先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

11.C【中公教育解析】社會學派教育目的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涂爾干

12.D【中公教育解析】克伯屈首先提出設計教學法

13.A【中公教育解析】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

14.D【中公教育解析】畫線是復述策略,是認知策略的一種。

15.A【中公教育解析】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將學習動機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與遠景的間接性動機。題干所述正是遠景的間接性動機的概念。

二、簡答題

1.【答案要點】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有:(1)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2)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3)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均衡性;(4)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5)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

2.【答案要點】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1)依從。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wěn)定性,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個體對道德規(guī)范行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認識,也缺乏情感體驗,行為主要受控于外在的壓力(如獎懲),而不是內在的需要,依從則可能得到安全,否則將受到懲罰。可以說,處于依從階段的態(tài)度與品德,其水平較低,但卻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段,是態(tài)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huán)節(jié)。(2)認同。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fā)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3)內化。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此時,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答案要點】開展好課外活動,要求:

(1)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組織小學課外活動必須從全面貫徹教育目的,落實小學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高度確定每一項課外活動的具體目標要求,目標的確定要明確、具體。

(2)活動的內容和組織形式要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要使學生自愿參加課外活動,就要使活動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來自活動內容的豐富多彩和組織形式的變化多樣,能符合學生的各種興趣和需要。

(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課外活動是學生的自主性活動,因此要充分依靠和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和主動性。

4.【答案要點】(1)知識觀。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類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并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征,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轉移或傳遞,而是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這種建構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學生觀。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輸人、貯存和提取的過程,也不是簡單的積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的基礎上去形成知識的意義,實現新舊知識的綜合和概括。

5.【答案要點】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條途徑:(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6)小組輔導。

 

三、材料分析題

【答案要點】(1)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教師只忙于“教”與“檢”,學生只忙于“學”與“考”,但是還是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可以建議嘗試著從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方面去改變這種情況。

(2)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但是縱觀當今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大多教師只重視講聽,缺乏學法及其運用的指導。許多學生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體驗淡薄。許多學生只知道某種學習方法或技能有效,但并不清楚何時選擇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方法或技能,只知道機械地運用,遇到新情況則表現為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而培養(yǎng)學習策略能彌補這一不足。研究表明,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訓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策略不失為提高教學效率和成績的良好途徑。

(3)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根據學習情境的特點和變化而采用的達到一種或多種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它不同于具體的學習方法或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的變量很多,除了學習風格外,還包括學習的目標、任務、要求、學習結果的評價與測驗,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生的能力、性格氣質與個性特點等。學習策略的任務是要充分認識這些變量,并揭示這些變量與學習方法或技能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策略:①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激活并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緒與思維狀態(tài);②分析學習情況,選擇學習方法;③制定周密、詳細的計劃;④執(zhí)行、監(jiān)控、整理學習計劃

四、教學設計題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會默寫古詩。

2、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3、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練習仿寫。

(二)教學重點

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四)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認識詩人

1、誰了解蘇軾呢?誰會背他的詩?

2、引入題壁詩,簡要介紹題壁詩形成原因。還可出示最有名的題壁詩《黃鶴樓》讀一讀。

3、解讀課題,問: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廬山后,引導背誦《望廬山瀑布》側面了解廬山。師介紹:廬山不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盛譽。朗讀課題,導入詩文教學。

二、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

2、學生結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讀詩,正音。

4、集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以下指導:

(1)當學生感知到廬山之美時,引導學生品讀、想象第一、二句,讓學生簡單畫一畫他讀出的“嶺”和“峰”,補充描述一下“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tài)。引導學生讀中發(fā)現一個問題:觀察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2)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三、四句。相機理解“緣”的意思,并注意強調其寫法:右上部分好似兩手做取景框狀。師生采用問答等形式反復朗讀該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討論探究:那么,怎樣才看得清廬山真面目?集體交流。相機引讀名詩佳句:比如,王之渙《登鸛鵲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出示并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題西林壁》。引導發(fā)現這兩首詩不同的構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強調在吟誦《題西林壁》中要注意體會其中的理趣。

2、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讀示范,指名說說準備怎樣把握詩歌節(jié)奏(重音與停頓)?

3、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你在朗讀中聯想到了什么類似的生活現象?一邊感受一邊朗讀。也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類似的“身在廬山”現象,再反復吟誦后兩句。

4、指名展示,引導學生聽,評。

5、配上樂曲,開展背誦比賽:看誰先把這首詩背下來?

四、揣摩古詩,觸摸詩情

1、教師提示:學習古詩,還應了解詩的寫作背景,才能觸摸到詩人的心靈。

2、投影出示:蘇軾,學富五車,才氣橫溢,詩、詞、文都有極高造詣,被譽為“奇才”。因為不受當朝新黨的籠絡而受到迫害,遂引發(fā)了“烏臺詩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蘇軾被貶官至黃州,在黃州城東開荒種地,自食其力,號東坡居士。自貶謫黃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壓抑的苦悶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現了蕭疏沖淡的格調。1084年,48歲的蘇軾被改貶到了汝州,在他走馬上任之前,他來到了江西,游覽了聞名遐邇的廬山,詩興萌動,揮筆書寫了《題西林壁》。

3、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讀詩中推測作者的詩情:蘇軾這樣一個非常有學問的文人,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兩度貶謫,他的命運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謂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他像繡球一樣被人拋來拋去。那么,《題西林壁》有沒有可能隱含他對這樣的人生的一種頓悟呢?再讀古詩。引導發(fā)現:“廬山”也許并不單指眼中的“這座廬山”,或許還暗指心中的“那座廬山”呢。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將“廬山”這一環(huán)境改為其它環(huán)境,例如:“官場”。換詞朗讀:不識x x真面目,只緣身在x x中。再引導回歸原句,反復品讀。

4、教師引讀第三、四句:蘇軾觸景生情,脫口而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引領反復吟唱。

五、比較閱讀,點燃詩心

1、教師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單士護王宮,炮馬車卒狹路逢。不識棋局真面目,只緣身在棋局中。引導對比閱讀,找出異同。

2、鼓勵把生活中的類似感悟也用詩歌形式表現出來。嘗試寫一寫。

3、集體交流。

標簽:
您可能還喜歡
熱門資訊 更多>>
在線問答 更多>>
  • 問:專升本填報的專業(yè) 可以調劑么[03-01]
  • 提問人:  
  • 問:您好,請問升本之前是學前教育專[03-01]
  • 提問人:nana  
  • 問:老師,您好,請問專升本志愿是考[02-25]
  • 提問人:  
  • 問:我大專學的是船舶工程技術專業(yè),[02-23]
  • 提問人:學習  
最新資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