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注釋
(1)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同水一樣。
(2)所惡:厭惡的地方。指低洼之處。
(3)幾于道:近于道。
譯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之爭奪,匯聚在人們厭惡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慮深邃寧靜,交接善良之人,說話遵守信用,為政精于治理,處事發(fā)揮特長,行動把握時機。
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沒有過失。
解讀
本章以水為喻,論述謙下不爭之道,重在修身。
水,柔靜溫和,滋養(yǎng)萬物,從不爭奪,甘于卑下,這正與天道相吻合。因此,老子認為,最好的人應該像水一樣為人處世,才能沒有過錯。所以,老子將謙下不爭,視為立身之本。
在上一章里,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不與之爭。具備理想人格的人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tài),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之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而不會與他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上為至高,只有至高的東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雖然它的構成簡單,但它是自然界里的生命之源。上善若水,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具有善性的人就像水一樣,老子這是要人們學習水“柔弱處下”的德行。
那么,水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東西,它具有寬廣包容的胸懷和毫無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無論到什么地方都是無聲無息的。
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老子最鐘愛的是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因為他的言行與水的德行相似。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為爭,以無私為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
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fā)。最后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人類一旦擁有了像水一樣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樂,與世無爭,日子過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與他人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如果能夠使自己的品格如水一般,就能與大道協(xié)調,就會免去紛爭、痛苦和煩惱,就能過得逍遙自在、輕松愉悅。

公安備案號:33011802000723